6月25日下午16:00-17:30,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10楼会议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袁艳教授为吉林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媒介质化研究中理论与经验材料的循环建构》的讲座。本场讲座由乐鱼网页版暨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大勇教授主持。
讲座首先从量化研究的流程开始,以“火鸡的悲剧”作为引子说明量化研究目前仍存在的部分局限性,以此带来听者的思考,展现质化研究的必要性。袁教授强调质化研究的范式是超越量化研究的科学主义传统,并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三方面予以说明。袁艳教授以“漏斗”为形象比喻,提出质化研究通过“萃取”来获得结论,即是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深入的分析、理论框架的选择三者循环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之后,袁艳教授结合“手账研究”的例子,来阐述质化研究中理论与经验材料的循环建构模式,在“手账研究”中,袁教授从数字焦虑下的“慢”和“断”为出发点,提出三个问题:手帐究竟是一种什么媒介?手账本距离数字技术究竟有多远?手帐之“慢”究竟从何而来?最终通过对研究结论的不断自我否定来推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萃取”出如下结论:一、手账是新旧媒介相互融合和转化的结果,而非传统媒介的回归;二、手账更像是运行在纸上的计算机程序,通过“结构化的灵活性”成为地理媒介时代另一种操作性媒介,是新世代青年应对“快生活”的一种“慢媒介”策略;三、手帐之“慢”,并非来自纸和笔的固有属性,而是传统书写技术的某些物质性在数字技术的条件下被特定的技术和文化实践改造的结果,其背后是直接化和超中介化的双重逻辑影响下技术之间、人与技术、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断生成和转化。关于质化研究,袁教授还列举了“中国儿童陪伴机器人的网络化身体”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印证了理论与经验材料间的循环关系。
整个讲座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袁教授的娓娓道来使听讲座成为一种享受。在提问环节,袁教授亲切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了相关问题。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孔朝蓬教授、任传功教授、王健副教授、许多澍副教授、邱月副教授、王志成老师、王博学老师等参加了本次讲座。袁教授分享的关于质化研究的独特模式为吉林大学师生带来了质化研究的新思路,引起了师生的共鸣和广泛讨论,展现了吉林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